50年前小學開始上歷史課,老師說:「蔣總統率領黃埔軍校500師生,帶著500支步槍組成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大業。」40年前服兵役時,上政治課「輔導長」也如是說。2013年8月23日馬總統在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擎天廳向官兵精神講話表示:「國軍自黃埔建軍迄今,從當年「500支步槍」開始,黃埔子弟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用血肉築起國家永續發展長城。這些國軍將士投入戰場,從未退縮,才確保國家安全。」這是一個「省略」歷史、「模糊事實」的「造神謊言」。黃埔師生1925年的「東征」與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大家都「肯定」,但並非1949年以來國民政府所說的那麼神。
黃埔軍校師生參與東征,並未全程參與,只是最後做「清掃戰場」的工作。
1920年11月「陳炯明」迎孫文由上海回廣州,準備整合北伐事宜,不料孫文抵粵後改編陳部為其直屬,引起陳之不滿;1921年又因陳炯明不服孫文任「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在通知孫文後,出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警示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還擊轟炸廣州後離開廣東,史稱「六一六事變」。
1922年6月孫文將大本營移至「韶關」,桂系軍閥進逼廣東,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大敗桂系且一度反攻廣西,但死傷人員約有全軍五分之一,士氣大受打擊。1922年蔣中正並沒有隨孫文到韶關準備北伐,反而於1924年2月21日去電中央執行委員會欲辭黃埔軍校校長一職,23日孫文回電不准辭職。1924年10月21、22日緊急去電蔣中正,要求蔣將存於黃埔之彈藥運交韶關北伐軍使用,並放棄黃埔率軍校師生參加北伐。1923年1月4日孫文通電討伐陳炯明,並說服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與擁護孫文的「許崇智」粵軍聯合,組成東西兩路「討賊軍」,合擊陳炯明。 1月15日陳炯明宣布下野,次日撤出廣州退守惠州東江。2月21日孫文重回廣州。
1923年5月28日到10月27日,支持孫文的部隊圍攻惠州,粵軍死守。陳炯明實際未有參加戰鬥。10月粵軍反攻發動廣州近郊攻勢,未果後雙方保持僵局。後1924年廣州發生西關屠城,廣東各界由於孫中山的行為而轉向同情粵軍。陳炯明也已經策劃好反攻計劃,後來「功敗垂成」。1925年孫中山派蔣中正率黃埔軍校學生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餘部」。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並不是靠著黃埔軍校師生獨力完成。
當時北洋軍閥最後一位檯面上人物「張作霖」,他的奉系掌控北洋政府並且轄有華北、東北等地。國民革命軍一路北上直逼北洋整府首都北京,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自認非其對手,於當夜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準備繼續經營東北老家當他的「東北王」。張的專列在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被日本關東軍預設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國民政府完成中國統一大業。
「以兩廣為基地,只有500支步槍的國民革命軍,發揮『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革命精神,打敗全中國分疆裂土擁兵自重的軍閥們,完成中國統一大業。」,那是在台灣「造神運動」的「神話故事」事實上,蔣介石也是學孫文拉攏軍閥,壯大自己,才有足夠的實力完成北伐。1925年黃埔軍校師生受命「東征」攻打陳炯明時,師生已經達3000之數。1926年3月,國民政府主席「汪兆銘」因「中山艦事件」與「蔣中正」產生分歧,出走「法國」,國民黨內另一領袖「胡漢民」出走「蘇聯」,蔣中正忙於整頓黨務,哪有時間執行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對內當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首為軍閥」的決議。
國民政府發動「北伐」之前,當時的中國政治和軍事形勢呈現多方控制的格局,國民政府僅控制兩廣一帶,但國民革命軍所以能夠壯大北伐軍容原因很多,例如:長江以北軍閥互相鬥爭,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南方軍閥時受北洋軍閥壓制與騷擾;湘軍第四師師長「唐生智」受「王基永」的勸導,與國民政府開始接觸。隨後,蔣中正委派「陳銘樞」前往湘粵邊界的「砰石」,與唐生智就北伐展開談判。最終唐生智決定接受國民政府指揮,本人出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這些是當時國民革命軍除了以黃埔師生和桂系軍閥為主力以外,其他軍閥附和的開始,也是壯大的開始。
1926年國民革命軍以黃埔學生軍和加大收編「南方」各省軍閥而成,軍隊人數超過10萬,國民政府將之編成8個軍,如「李宗仁」(桂系)、「何應欽」、「譚延闓」(湖南督軍,父譚鍾麟為清封疆大吏,鎮壓1895年孫中山第一次廣州起義。)、「程潛」(湖南人,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1949年年中在長沙向共產黨投降。)、「吳鐵城」、「唐生智」(1937年對日抗戰棄守南京,造成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1948投向共產黨。)等大批近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均於此時加入國民國民革命軍行列。
所以黃埔軍校成立時,大約只有500支步槍當教練槍,國民革命軍以黃埔軍校為主幹北伐,並不是只靠這500支步槍就能打敗「兵多將廣」、「裝備優良」的北洋軍閥,過去台灣的歷史課本和部隊教育都省略中間過程,讓大家「誤」認蔣介石帶領500黃埔師生,就能東征、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完全是「造神運動」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