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之波」是廈門市民朗朗上口的經典老歌,
跟「跨過一步即成鄉愁」很對味。
在鼓浪嶼遙望金門列島,好似就在眼前。
2007年3月民建廈門市委提交提案,
建議將「鼓浪嶼之波」定為廈門市歌,
引起廈門市民熱烈討論的,
就是有關「鄉愁」這個字眼。
鼓浪嶼之波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
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
台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岩眺望,
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
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母親生我在台灣島,基隆港把我滋養,
我緊緊依偎著老水手,聽他講海龍王,
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 ,
他娓娓的話語擱心上,
我渴望,我渴望 ,
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
舀不乾海峽的思鄉水,思鄉水鼓動波浪,
思鄉思鄉啊思鄉,鼓浪鼓浪啊鼓浪,
我渴望,我渴望 ,
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作詞者︰張黎、紅曙兩位先生地理沒唸好,
登上鼓浪嶼應該比較容易見到「烈嶼」,
若相對台灣本島,應該是距離「高雄港」較近,
而不是「基隆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_NHF7H3G7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LqW2U3JMc&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鼓浪嶼之波,歌曲名,是由鐘立民作曲,
張黎、紅曙作詞的一首歌唱兩岸統一的音樂作品。
(註︰若以兩蔣年代來看,
「鼓浪嶼之波」是屬於中國統戰歌曲)
談及《鼓浪嶼之波》這首歌的創作過程,
鐘立民回憶說,那是1981年,
福建省音樂家協會邀請國內一些詞曲作家到福建,
參加歌唱海峽兩岸骨肉情懷的采風活動。
出發前,鐘老就想借此機會尋找靈感,
寫幾首反映祖國統一的音樂作品。
但是,在福建呆了數天,鐘立民還是沒有找到感覺。
這時,他們來到了此次福建之行的最後一站——廈門。
晚上,鐘立民和幾位同事來到鼓浪嶼散步。
鼓浪嶼的濤聲是全國聞名的,此時恰逢海浪很大,
聽著浪濤一輪輪拍打著岩石的聲音,
仿佛就像一首樂曲,
這與鐘立民心中驟增的愛國情懷形成了共鳴,
給了他音樂的靈感,在鼓浪嶼的10天時間,
鐘立民譜寫了六七首歌曲。
後來在「首屆海峽之聲音樂會」
獲得演唱機會的是《重陽節》、《燈光》、
《相思樹葉》、《鼓浪嶼之波》四首。
《鼓浪嶼之波》由李光羲首唱,
後來又由鄭緒嵐演唱,並首次獲獎。
1984年張暴默在新年晚會上的演唱,
使《鼓浪嶼之波》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傳播。
後來中央電臺對台部又選用了殷秀梅的演唱。
鐘立民認為,
《鼓浪嶼之波》之所以比其他幾首歌更為大家所熟悉,
與這些知名歌手的演唱是分不開的。
同時歌曲包含了雙重含義,
歌裡有鼓浪嶼、日光岩、鄭成功,
唱出了廈門的美,還有濃濃的海峽情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