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爾嘉出生於1875年,是大清帝國統治台灣的年代。
日本領台之初,隨父移居福建。
爾嘉一生雖未入日本國籍,但林家為了保存家業,
不得不派遣子弟回台,入日本國籍,管理家產。
林爾嘉身處中國,眼見清國倒台,中華民國成立,
其間的紛擾與內戰頻頻,為維持林家基業,
只得與每個政權交好。
1905年林維源去世,林爾嘉繼承父業。
1913年,他為懷念臺北板橋故居,
選定鼓浪嶼金帶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
仿造臺北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花園,
取名「菽莊」,乃主人「叔臧」的諧音,
也是「稻菽主人莊園」寓意,
因為林爾嘉的祖先是以墾殖發家而富甲臺灣的。
他花1萬銀元的「潤筆」費,
請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題寫「菽莊」園匾。
林爾嘉對花園的結構佈局精心設計,
力求再現臺北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致。
他利用一塊不到十畝的坡地,創造出寬闊的空間,
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納入花園的懷抱。
花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
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
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別致,自成一格。
菽莊花園集世界園林藝術十大特點中的三個最
有藝術個性的特點於一園,是很難得的。
第一個特點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見不到海,
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門仍見不到海,
一堵黃墻擋住了視線,待到轉出月洞門,繞過竹林,
突然「海闊天空」,取得突然見海的驚奇效果。
先把海「藏」起來,而後大海奔騰聚至,引人踏海而行,
來到海中的「觀潮樓」,觀賞海景,真是豪情滿懷,
可惜觀潮樓被臺風吹倒後一直未能恢復。
瑞士園林專家參觀菽莊花園後說:
「我們只有藏湖,而廈門有藏海,十分難得。」
菽莊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
是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裏的礁石,
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
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
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
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
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
這是菽莊花園最誘人的地方。
在這裡可以看到洶湧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
遠處的南太武,近處的擔嶼、青嶼、浯嶼,
煙波浩渺、風姿綽約;前方的日光巖,
英雄山乃至海滄的嵩嶼角都成了花園的外景,
構成一幅動感的立體畫,十分秀美。
菽莊花園的第三個特點是:「動靜結合」:
林爾嘉對動與靜的處理也頗為獨到,坡面建一片假山,
按地支分裂為「十二洞天」,洞洞相聯,
讓孩子們去追玩,顯出跳動出沒的動景;
坡邊建有小亭小閣,休息觀景,表現靜雅的環境。
海潮的流動,長橋的安臥,
岸上花團錦簇,海中百舸爭流,
都體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與和諧,匠心獨具!
還有林爾嘉把臺北板橋別墅的小板橋也搬了進來,
把眉壽堂,壬秋閣等建得小巧玲瓏,採用重簷歇山頂,
飛簷翹角,琉璃粉墻,小橋流水,淡雅高潔,
與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
組成了風格統一的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群體,
使整座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秀美,
又兼閩南園林的亮麗。
台灣光復後至1948年,國民黨敗勢已定,
林爾嘉才攜眷返台,回到板橋林家,
與台灣社會名流、文人組成「小壺天吟社」,
以吟唱作詩度過晚年,而於1951年冬去世,享年77歲。
林爾嘉的一生是台灣大家族仕紳處於變動年代的典型代表。
林爾嘉在不同統治者、不同年代的自處之道,
反映出台灣人處於變局的因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