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藝陣是要維持傳統?還是要跟隨時代潮流改變?
兩派說法各有支持者,但看看近二十年來的廟會藝陣,
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還有多少?
十二婆姊?弄鼓花?這些原來都由男性擔綱演出的戲碼,
現在幾乎都被女性取代。
宋江陣成員還保持著由男性組成,
蜈蚣陣因為必須由人力抬著遊行,
所以藝閣上的腳色也必須由小孩子擔任,
其他組成人員幾乎都在男女平等,
以及專業因素的考量之下,
現在都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其實改變並非壞事,例如︰台南「東方藝術團」的團員,
大多由學校舞蹈班或舞蹈科系的學生組成,
他們將傳統藝陣和舞蹈結合,開創藝陣的新氣象,
甚至連陽剛味十足的「家將」,
也以優美的舞姿搬上國家劇院,
甚至獲邀出國表演。
近年來最夯的「電音三太子」,
也是由過去的「神將」改編而成,
除了人偶造型的多樣化以外,
表演時還配上熱門歌曲及流行舞步,
高雄世界運動會獲邀擔任開場演出一炮而紅,
同樣也是世界各國紛紛來台邀請赴國外演出的團體之一。
2011台南媽祖繞境的陣頭並不多,
但是「電音三太子」的演出仍然是最吸睛的項目之一,
他們的造型可愛,有騎沙灘車、機車出場,
有的腳踩滑板一路前進,
遇到有人拍照,還會裝可愛一番。
現在很多國高中推廣「電音三太子」這項民俗藝陣,
不僅是為台灣民俗做傳承,
也讓精力過剩的青少年有個發洩的管道,
加上廟宇推動「電音三太子」大會串和比賽,
無疑是對這項活動注入一股動力。
文物的修復現在也分為兩派,
一派主張恢復最早製造時的模樣,
另一派主張依現況整修才能顯現歷史的痕跡,
和藝陣一樣各有支持者,
這些對不學無術的我來說都是門外漢,
無法判斷哪一種立論才是正確,
只希望有單位能夠把這些完整紀錄下來傳諸後世,
為台灣的台灣傳統藝術的演變做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