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
造訪位於台南市龍崎區中坑里中坑3之2號
的關聖帝君文衡殿(06-5940050),
吸引我的不是那巍峨聳立,氣度非凡的廟宇建築,
而是放置在廟宇內外的銅雕作品。
經管理人陳展松先生說明,
得知這是本地安平區雕刻家陳正雄先生的大作,
廟方從本世紀初開始陸續收藏。
看那些人物就像是左右鄰家常見的長者,
不只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唯妙唯肖,
更讓我回想1950~60年代淳樸台灣人容貌。
陳正雄,來自安平的雕刻家,從傳統佛像雕刻出身,
是三峽祖師廟重建計畫中的首席雕刻師。
但是成功沒有偶然,對學歷低的陳正雄而言,
這條路走起來更是充滿汗水。
他是台南市安平人,
父親以捕魚為生,家境十分窮困,
很不容易讓陳正雄唸完小學,畢業後根本沒有升學打算,
必須找工作賺錢貼補家用。
陳正雄回憶說,小學時候他就熱中繪畫,
經常在紙上塗塗抹抹,也常將作品送給左鄰右舍觀看,
畢業後鄰居以他這項長處,
介紹他前往北港一家佛像店當學徒,當時剛進去時,
根本無法接觸雕刻,光是為店裡磨雕刻刀就磨了一年,
手皮都磨破好幾層。
當時陳正雄年幼,第一次出遠門非常想家,
經常半夜在睡夢中哭泣。
而有的師傅更常以
「在家吃蕃薯籤,在這裡吃白米飯,還不知足」
等話語來嘲諷他,
最後他咬緊牙關度過3年4個月的學徒生涯,
這中間只回家一次。
學徒生涯中,他因為經常為了要趕交貨而夜以繼日趕工,
再加上他具備的繪畫根基,條件比他人要好,
奠定他雕刻的功力,進步也比別人快速,
出師以後就隨佛像店四處跑江湖,
那家廟宇需要雕刻神像就跑到那裡。
這種生活雖然安定,但所刻的都是神像,
神像卻無法叫陳正雄滿足,
閒暇之餘常刻些三國演義等古代歷史人物,
有時候依據雜誌上圖片雕刻諸如亞蘭德倫、
史恩康納萊等西洋明星,由於神韻掌握得維妙維肖,
後來創作題材更延伸至生活週遭的真實人物。
陳正雄的學歷只有小學程度,
當然沒有機會進入學校藝術殿堂接受專業教育,
但是他的雕刻功力不因此被抹殺,
作品無意中被一位醫生發現,
建議他參加從未聽過的南美展而獲得入選,
自此他信心大增,專心從事人物雕刻創作,
也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空。
從此陳正雄屢獲國內外比賽獎項,
72年榮獲吳三連文藝獎,
不久前獲得日本文部大臣雕刻大賞,
這是日本雕刻藝術的最高獎項,以外國人身份獲得此獎,
對陳正雄的確是意義非凡。
陳正雄在北港佛像店做學徒時,
多數時間為老闆看小孩、做雜事,
偶爾為師傅所做的雕像打底、油漆時,
他作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會成為國家級的藝術創作者,
與其說是上天安排,毋寧說這是他執著於興趣,
再加上不斷突破現狀所獲致的成果。
陳正雄說想要在行業上出頭,除了興趣外一定要執著,
曾有一段長時間他在安平家中專心雕刻人物,
沒有固定收入,媽媽為此不諒解,
經常盯住他要他雕刻佛像,雖然內心掙扎,
最後還是未放棄他的這項興趣。
從事雕刻創作已超過50年,
陳正雄的刀工和創作自成一格,
融合唐山師傅、台灣佛像、日本一刀雕
及西方寫實的雕刻特色,展現不同人物的五官容貌、
衣紋皺摺、骨骼肌肉、體型動態等,
忠實呈現原有形貌,作品入木三分。
陳正雄作品每一刀都融入對土地的濃厚情感,
透過寫實生動的人物、情境,
呈現純淨自然的心靈意境,突破傳統木雕的創造形式,
呈現具有鄉土情懷的雕塑風格。
陳正雄無償捐贈創作作品「老伴(梳妝)」銅雕給市府,
放在安平舊聚落歷史公園內,作為公共藝術品之展示。
陳正雄說,作品是融合了安平在地性的文化、
環境、藝術及趣味性,而靈感來自於他對於父母的懷念。
他說父親生前對母親很好,
就算是母親一直對他「碎碎唸」,
父親從未給母親壞臉色看,總是對母親微笑以對,
盼藉由父母恩愛的祥和溫馨來感染別人。
歷史風貌搭配公共藝術品的獨特方式,
呈現台南安平舊聚落的歷史,
除了增添戶外藝文氣息,
將可成為台南安平舊部落之重要入口意象,
及居民遊憩與遊客瞭解安平歷史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