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行於福建、台灣的潤餅,是一種比春卷更古老的食品,但被歸為春卷的一類,東南亞地區隨著來自福建的移民的增加,潤餅在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變得十分普遍,但為適應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食材稍有改變。
台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清明時,會以潤餅皮和潤餅菜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細砂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台閩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潤餅卷」台語稱「ㄌㄨㄣˇ ㄅㄧㄚ ˙ㄍㄠ」,老一輩的人說,因為餅皮須薄且有「韌」性,而韌的台語發音就是「ㄌㄨㄣˇ」,所以才稱為「ㄌㄨㄣˇ 餅 ˙ㄍㄠ」。包潤餅最要的就是潤餅皮一定要薄而且有韌性和彈性。根據在神農街32號(水仙宮市場內)「擦」潤餅皮已經35年的陳秀蘭女士表示,潤餅皮製作從開始麵粉選用就是學問,接著加入鹽、油、水調成麵糊,再以手撈起一團麵糊甩啊甩,直到麵糊呈現光澤才在已經加熱的鐵板上以適當的力道「擦」一下,約10~15秒鐘即完成,過程無一不是功夫。
潤餅早期也有人稱為「13味」,意思是最少要有13種以上當季食材搭配才好吃,基本上必須有:潤餅皮、花生粉、細砂糖粉、蛋絲、豬肉絲、豆干絲、蝦子、蒜醬,其他菜蔬則為:高麗菜、胡蘿蔔、芹菜、蒜苗、豆芽、皇帝豆、芫荽等次個人喜好組合而成,有些地方還加上油麵,吃起來才比較有飽足感。
在金門潤餅稱為「七餅」,「七」和「擦」台語發音相同,不知道是否和「擦」潤餅皮有關聯?這問題留給文史專家去考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