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間信仰有四大守護神,分別是廣澤尊王(923~938)、媽祖(960~988)、保生大帝(979~1036)、清水祖師(1047~1101),明、清時期閩人大量移民台灣必須渡過水域兇猛的「黑水溝」,很多人都會隨身攜帶自己所信仰守護神的小神像或香火袋以求神明庇佑安全,安抵台灣後就將神像或香火袋放置廳堂或蓋一簡單草寮供奉讓左鄰右舍膜拜,當信眾感受到神明庇佑,就會捐助香火錢,加以雕塑金身建蓋廟宇,讓更多人參拜以受神庥,逐漸形成今日台灣信仰中心。
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主祀的保生大帝,係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初創於1742年(清乾隆7年),原本只是一間簡單木造小庵,1804年正式改庵建廟。19世紀後,經幾度改建後,保安宮發展成三殿三進式的3000坪大廟,1985年由內政部認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
1980年代中期保安宮部分增建被視為違章建築。另一方面,大廟廟埕部分也被劃分道路用地。為因應此項不利因素發展,大龍峒保安宮執事廖武治先生於1994年展開長達七年廟宇整修過程。
古蹟古物界對於維修分為兩個派別,一是修成當初的原貌,例如台南大天后宮的鎮殿媽祖神像,就是採用此法,將被300年香火燻黑的媽祖面孔恢復成為原來的金色,當時曾經引起爭議;一是整舊如舊,依現狀維修,保安宮即是以此為原則,採用台灣首用的「平衡工法」,將所有寺廟建物文物「自費」做不損壞原貌的整修。
在早期國民政府來台時,以消除台灣人的「奴化」思想做藉口,規定凡是匾額、石碑、門牌有日本年號以及所有日本紀念性建築幾乎被破壞殆盡,最難能可貴的是保安宮卻很完整的加以保存下來,這並非不遵守政令,而是為歷史留下紀錄。
此次參訪,又見到彩繪大師潘麗水先生(1914年~1995年)的三幅大型壁畫,雖然大師已駕黃鶴去,但他的畫作在台灣很多廟宇都被保存下來。
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2014年獲得台灣「第三屆國家保存獎」,這對保安宮而言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