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在中國作戰時,「鄭克𡒉」以監國身分在台灣處理「東寧王國」政務,他為人剛毅果決,加上是「陳永華」的女婿,所裁決的事務受到岳父「陳永華」教導,在執法上一秉至公,即便是東寧宗室也不例外,被稱為「東寧賢主」,但是也因為這種個性而得罪了「叔叔鄭聰」和「親家公馮錫範」等人。
「東寧王國」在King of Taiwan「鄭經」先生病危時授長子「鄭克𡒉」監國劍印,並「請鬼拿藥單」的託孤於「劉國軒」及「馮錫範」等人,意思就是說將王位傳給「鄭克𡒉」。因「馮錫範」素與「陳永華」不合,「鄭經」又是「陳永華」的女婿,「馮錫範」與「鄭聰」兩人遂以「監國非鄭氏骨肉」為由,發動「東寧政變」,在「鄭克𡒉」繼位不及三日,於「北園別館」(今臺南開元寺)「絞死」監國世子「鄭克𡒉」(另外說法有:在安平古堡被殺害、鄭克𡒉自縊…等),以「鄭成功」的老婆「董太妃」令,立「鄭經」次子「鄭克塽」為「東寧王國」國君。
「東寧王國」在年僅12歲的「鄭克塽」手裡,其實是「金庸」先生所給封號「一劍無血」的「岳父馮錫範」掌握大部分權力。永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年7月10日)「施琅」進攻澎湖,「劉國軒」靠著炮船擊退清軍。到了二十二日(16日),風向突然從西北風轉成南風,「施琅」順著風勢擊敗「劉國軒」。「劉國軒」戰敗逃回台灣,首先提議向清朝臣服,並阻止進攻菲律賓的計畫。七月十五日(9月5日)和「鄭克塽」一起向「施琅」投降。「施琅」入臺後,私仇公報的把鄭氏家族全部擄入北京,「獻俘」於康熙,康熙賜「鄭克塽」為漢軍公,隸漢軍正紅旗,發配至吉林寧古塔「為奴」,1717年(康熙56年)老死於戍所。清朝授任「劉國軒」為天津總兵、漢軍八旗,並將劉國軒家族遷往北京,就近監管。
明鄭投降後,「施琅」哪會留下鄭家人在台灣?全部都被送回中國,連屍骨都帶回,向「康熙」邀功。今有「鄭愁予」教授自稱是鄭成功的第11代裔孫,他是出生於山東濟南,但很多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自稱是「鄭成功後代」,不知道是不是鄭成功的「小三」所生的?
(圖片取自網路)
延伸閱讀
(一)
4位當過「延平郡王」的陽壽都沒超過40歲: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38歲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38歲
鄭克𡒉(1662年-1681年)~19
鄭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37歲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