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45.JPG  

溫文儒雅但有一點固執和迷糊的書法家潘錦夫老師

元宵節回大陸探親返台後生病至今目前住在療養院

中修養尚無法走動每次去探望他心裡都很難過

過去不論是課堂上或是展場上看他意氣風發高談闊

如今躺在病床上已不復過去風采潘錦夫老師是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擔任過醫師後來棄醫從教

不論是他的書法造詣或是後來的職業稱他為老師

一點爭議性都沒有

 

有一天他告訴我要送我一幅他的書法作品題目由我指

因為想到到他和我都曾經在教育界服務多年而且

正式取得政府發給的教師證」,於是毫不猶豫的請他

書寫韓愈師說」,他聽後也說這正符合我倆的

職業

 

除了因為職業關係其實我對於當時社會上好為人師的

風潮實在看不太下去雖然韓愈的師說裏提到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吾師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但現在好為人

師者都忽略了傳道以及術業有專攻,這兩個重要

項目常常在公開場合看到很多自稱或被稱為老師者

放厥詞胡說八道但遇到有人提出質疑馬上翻臉甚至

怒斥對方這樣的人只有孔子的見不賢而內自省」,這

句話可以替他們解讀。

 

過去有一位先生辦了一份雜誌,到處募集訂閱者,發行兩

期後,收到雜誌社一封信說因經營不善即將停止營業

長期訂閱者剩餘款項將寄還…」如今過了大約20年左右,

不僅尚未收到錢,那位發行人現在已經是某國立大學副教

授,不只參加過選舉,還常常在電視政論節目上批評時政

。對於這位先生,道德上不知道是否有資格當學生的表率

?不知道是否必須負刑事或民事責任?或許已經過了追訴

期,但這件事在他的人格上,將永遠留下一個汙點。

 

過去接受師範體系教育時老師們常常要我們除了隨時充

實自己學識以外還要重視教學相長當學生提出更好的

見解時要我們虛心接受我曾經在兩個演講場合私底下

請教主講者也就是所謂的老師」,他們不只不給我

解惑」,還一臉不高興只差沒有當場被怒斥大概他們

認為我是來踢館」、「找麻煩」,或是挑戰權威,其實我

只是希望他們幫我解除心中疑惑而已。

 

近日在網路上看到20070926北京日報有一標題

為好為人師者為何日漸增多?的文章雖然內容所談的

是中國電視節目上的問題但也是我的感慨特以延伸閱

讀方式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延伸閱讀

 

1韓愈師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4/c3901.htm

 

2好為人師者為何日漸增多?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9/26/content_6793495.htm

 

聰明,還是自作聰明?(張興軍)

 

2007429日晚上,電視鏡頭上的某場「紅樓選秀」。

當一位「黛玉」表演完畢,一位被聘為「現場專家」的評

當即指出她的一個錯誤,即她在臺詞中用了「您」的稱謂,

不妥,因為中葉以前還沒有「您」字。而實際情況是,

的大都(今北京)就有此音了,刊本《雜劇三十種》和

刊本《曲選》裏關漢卿的作品裏就曾多次出現「您」字。

可想而知,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被誤導了。相信這樣的錯誤,

身為專家的評委只要多翻幾本書就會避免了,但是我們沒有

看到。

 

 這樣的例子在古今都不乏其例,很多人都樂於公開指責別人

的錯誤,以顯自己博學與聰明。但其中知錯能改者卻是少之

又少。

 

 相傳北宋大文豪蘇軾一次去拜訪當朝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

不在。蘇軾在王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還未有完成的詩:「西風

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就想,菊花開在秋裏,

其性屬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即使幹枯,也不會落瓣,

於是,就在後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以諷當朝宰相連花瓣只會枯幹不會飄落的常識都不懂。

 

 蘇軾貶謫之後,一次在黃州和朋友飲酒賞菊,一陣秋風吹過,

菊花落了一地,頓知當年孤陋寡聞了。在後來《石鐘山記》中

曾言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答案當然是不可。

 

 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蘇東坡都能知錯就改,學問相差甚遠的今人

雖然懂得的不多,卻發揚了用無知掩蓋無知的錯誤。例如紅樓選秀

中的那位評委,當有人列舉出清以前著作中使用「您」的情況時,

他甚至不惜進行人身的語言攻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如今,好為人師者不僅絲毫不減,反而日見其增。近觀某報紙,

一篇文章解讀易中天,文章中說易中天將矛頭指向諸葛亮,

說「在擅權這方面與曹操並無兩樣」,用易中天的話說是

「言之鑿鑿,大興問罪之師,最後卻都是莫須有的。」

對該篇文章的評論,易中天列出了數處與其著作中的不符之處,

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沒有看過作者的書就對作者妄加指責,難免會犯低級錯誤,

更反常的是這樣的事情遠不止一件兩件。

 

好為人師,並不是什麼好習慣。

但古今的很多文人都沾染上了這種壞習慣,

完全失去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實精神。

 

類似于對易中天、傳統文化的肆意篡改和解讀,

對歷史和他人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這時,那些批評者所謂的聰明真的成了自作聰明了。這樣下去,

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既誤己,又誤人。

 

生活中經常遇到不懂裝懂的人,明明不知道卻裝作知道,

更有甚者,把不知道還說得冠冕堂皇,遠比知道者更甚。

這些人好讀書,不求甚解,對事物的洞悉浮光掠影,淺嘗即止,

隨之便行批駁之能事,純粹的病態心理

在凸顯自己貶低別人的時候往往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種批評很多時候也被證明是錯誤的。

 

經歷了幾千年,發覺傳統文化中的謙虛謹慎被埋沒了,

而那些曾經被鄙視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式的張揚卻被彰顯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真正的師者,既誨人不倦,又不以師自居。

而好為人師根本不屬于師者之列,只是自作聰明的典型而已。

今人應該適當地去減少自作聰明

多一些謙虛謹慎,這是做學問所必需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