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菜粽 01  

 

台南的早餐是多元的,葷的、素的、鹹的、甜的都有,其中「菜粽」是素的,而且甜鹹兼具,是台南的一大特色。農曆55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要吃粽子,因幅員廣大,各省外觀和內容各有特色,而台南的傳統菜粽除了月桃葉、糯米、花生,沒有其他食材,但卻能獲得以嘴刁的聞名的台南人青睞,讓很多外地人感到不可思議。

 

老鄭菜粽 06  

 

菜粽的由來史書並沒有正式記載,但相傳乾隆511126日台灣發生林爽文民變事件,當年12月底全台除南部臺灣府(台南)、諸羅(嘉義),鹿港外均陷落。當府城軍民糧食即將告罄時,一婦人想起還有準備過年炊粿用的長糯米和剛剛收成的花生,於是用庫存的月桃葉裹糯米和花生做成粽子,讓堅守府城的軍民食用。為了紀念菜粽讓府城軍民度過缺糧危機,於是吃菜粽的習俗就在台南留傳下來,不過也有人說這故事是發生在「柴大紀」堅守諸羅(嘉義)時發生的。

 

老鄭菜粽 07  

 

由於菜粽製作簡單價位不高,糯米熱量又高,所以成為台南很多人上工前的早餐選項之一。吃菜粽通常必須先淋上鹹中帶有甜味的醬油膏,接著滴幾滴香油,再灑上花生粉,最後放上一小撮芫荽,就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早點,不過也有店家堅持只淋醬油膏和芫荽,怕香油和花生粉搶去月桃葉的香氣,其中以「明和菜粽」和「老鄭的菜粽」最為堅持。

 

明和菜粽03  

 

在成功路經營超過70年,現在由第3代「柯永霖」接手的「明和菜粽」,每天清晨5點鐘開始營業,每天只供應200個菜粽賣完為止,生意好的時候6點鐘左右就賣完,如果遇到天雨可能要賣到八、九點,柯先生說,當年阿公腦筋很好,手藝也很巧,可惜很多工夫都沒有傳承下來,只有製作好吃的菜粽傳給父親,現在和福建莆田人的太太一起經營,每周一店休。

 

明和菜粽02  

 

西門路二段116巷內「沙淘宮」前的「老鄭的菜粽」,可以說同價位中菜粽個頭最小的一家,1949年由第一代「鄭麗金」開始販賣菜粽,主要客源是巷口對面「大菜市」攤商和每天前來批貨的攤販及採購的阿兵哥,現在是由第二代「鄭世南」夫婦經營,他說父親早期擺攤從每天供應200個菜粽開始,全盛時期每天可以賣超過500個,隨著大菜市沒落,中西區人口外移,生意開始衰退,海安路拓寬後很多老主顧都跟著搬走,現在又恢復每天供應200個,每天上午5點30分開始營業賣完為止,通常是在上午八、九點鐘就收攤。

 

明和菜粽04  

 

在台南過端午節除了傳統肉粽以外,還有平常台南人當成元氣早餐的「菜粽」可供選擇,當我離開這兩家菜粽店時,因為有許多人對傳統美食和小吃的傳承和堅持,深感台南人在吃的方面是比其他地方幸福些。

 

明和菜粽12  

 

arrow
arrow

    ol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