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30

 

IMG_0331

 

IMG_0329  

 

2014618日參訪新埔褒忠亭,當天太陽很大,只見廟旁樹蔭下一些老人坐在椅子上聊天,因為都講客家話,我一句也聽不懂,應該是在閒話家常,我也不好意思打斷他們的聚會,就往廟內參觀。

 

IMG_0332

 

 

 

IMG_0333

 

 

 

IMG_0341  

 

根據彰師大王年双教授的經驗告訴我,參觀古蹟若為廟宇,可以從所立石碑和廟內匾額看這座廟宇的沿革,接著就是訪問廟裡的主事者及當地耆老,可以從他們口中知道更多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細節,苦於自己才疏學淺,又不懂客語,只能先依照王教授所「開示」的程序先進行參觀。

 

IMG_0335

IMG_0336

IMG_0335  

 

廟的外觀,除了宏偉的新建山門以外,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對日本式石燈,猜測1895年日本領台之初,因為受到客家人的強悍抵抗,在抗日行動大致平定後,對客家人特意攏絡,所以從廟內匾額可以看到多塊日本在台高級官員致贈的匾額,其中一塊是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但在1950年代,政府一片消滅台灣人「親日」、「奴化」思想政策下,匾額上日本年號一律被用紅紙貼住,直到20多年前「專制政權」結束,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才得以重見天日。

 

IMG_0337IMG_0338

IMG_0342

IMG_0343

IMG_0344  

 

另外還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歷史痕跡,清朝乾隆皇帝,每當台灣有民兵協助官兵平定叛亂,總會頒發「褒忠」匾額嘉許這些為「愛新覺羅王朝」犧牲的民眾,其中又以來自廣東客家籍人士居多,所以到各地義民廟大多可以發現「愛新覺羅.弘曆」的「褒忠」匾額,這也是當權者攏絡地方的手段之一。

 

IMG_0347

IMG_0348

 

IMG_0349

 

IMG_0350

IMG_0351  

 

在台灣的客家族群給人的印象是大多非常「保守」、「團結」、「顧家」、「念舊」,從新埔褒忠亭的建築與廟內供奉神位可以發現。廟門上方形的「門當」(門印)、客籍人的信仰主神「三山國王」神位、廟宇創建者祿位牌、福德正神等,在在說明了客家人不忘本的精神。褒忠亭正殿中央奉祀「欶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上方橫披窗中央另闢一小室供「聖旨」牌,壽樑上則懸掛乾隆御賜「褒忠」匾額,正殿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佛母」、「神農皇帝」等,右側神龕配祀「福德正神」「戴元玖腸生祿位牌」、「開山沙彌開智武禪師之祿位」。 龍邊奉祀創廟有功之「林先坤、聊朝珍、陳資雲」長生祿位,虎邊奉祀「王廷昌、錢茂祖、吳立貴、黃宗旺」等長生祿位。

IMG_0352IMG_0353

IMG_0354

IMG_0357  

 

廟後方山丘即為義民塚之所在,義民塚為埋葬義民軍遺骸之所,因人數眾多,故規模亦大,義民塚現貌為1923年(大正12)修建完成,塚前立有「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墓」石碑,全墓為三曲手之形制,前為半圓型墓庭,左有金亭一座,右有福神石碑。義民塚左後方不遠處為義民塚之附塚,為埋葬「戴潮春」之亂所犧牲之義民,規模較小。

 

IMG_0359

IMG_0361

IMG_0362

IMG_0363   

 

走出廟埕,發現有一老農民將自種果菜在樹下販賣,朋友上前捧場,我則利用機會與他攀談,發現他是一位76歲,不會聽講「台灣話」,連「北京話」也幾乎忘光,耳朵有些重聽的樸素「在地人」賴先生,透過朋友的翻譯知道,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興兵作亂,清廷束手無策。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客家義民軍會同清廷援軍,擊敗林爽文部隊,收復新竹,犧牲的義民軍約二百餘位,於凱旋回歸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繫著黑布圈的義民軍屍骸,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車過鳳山溪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後搏杯請示,問他們是否想在此地定居,連連幾次都是聖杯,於是將屍骸就地掩埋建墓於此枋寮「雄牛睏地穴」吉地。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三月,彰化戴潮春之亂,粵藉人士臨危授命再組義軍協助清軍出征,獻身死於此役者多達百餘位,再度拾忠骸歸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塚」。

 

 IMG_0364

 

IMG_0366

 

IMG_0367  

arrow
arrow

    ol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