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959  

 

作者/編者:費德廉.蘇約翰主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李仙得臺灣記行」是將曾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75年所寫〈臺灣記行〉(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英文手稿加以翻譯出版法裔作者李仙得,正是1874年引導日軍攻台「牡丹社事件」的主角。

 

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經過台灣海峽時觸礁沉沒,多名船員登上南台灣後遭原住民殺害,身為美國駐廈門領事的李仙得親到現場談判。當時清廷以該地「非我屬地」未處理,李仙得入深山與瑯嶠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簽約「不可殺害遇難美國人」,並以此約為據,認定台灣西部以外的原住民區域非清廷管區,後稱為「番地無主論」。

 
1874年,日本因琉球國船難者也遭台灣原住民殺害,有意出兵攻打台灣,請來李仙得當軍事顧問,並以李仙得與原住民之約引證攻打該處與清廷無關,牡丹社事件就此爆發。
李仙得探訪台灣達十次的見聞與談判紀錄手稿,長存美國國會圖書館。直到去年台史博與美國的費德廉教授等人合作,重新抄錄打字,有了英文版,並於140年後的今年出版中文版。
 

IMG_8960

 

李仙得於1867年至1875年間在臺灣各自與美國、日本間的涉外事件中,扮演重要且活躍的角色,因此這份手稿的出版,對瞭解當時臺灣的涉外關係歷史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本書除文字外,也完整收錄手稿中所附的珍貴照片、版畫、地圖及水彩畫。前衛出版社出版的「南台灣踏查手記」也是「李仙得臺灣記行」的節錄加註明版本。

 

Charles_William_LeGendre

 

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李仙得曾參加美國南北戰爭之北軍,以陸軍少將退伍十月出任美國駐廈門領事。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美國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又譯羅發號)由汕頭赴牛莊之際,在台灣東部外海紅頭嶼(今蘭嶼)觸礁沉沒,其船長懷特夫婦及生還者在潭仔灣登陸,卻被琅𤩝(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今恆春地區)龜仔角社土番殺害,引發美國與清政府交涉;六月美國軍鑑兩艘抵達現場直接攻擊卻失利受挫,史稱「羅發號事件」。李仙得不滿當局延宕拖延,同年八月再度來臺察看,但因為琅𤩝位在屬於「生番」地界的土牛線外,臺灣官員不願介入,李仙得與官方的交涉無任何成果,於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1010日自行進入琅𤩝與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協議原住民不再傷害漂流於此的西方船難人員。也因為這番經歷,並能說台灣話,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番界」通。

 

李仙得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辭去廈門領事之職,搭船返美途中過境日本橫濱,在美國公使介紹下,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面。

 

當時日本有海外擴張企圖,又因為明治維新後大量士族(舊武士)失業造成巨大社會問題,更積極謀求以對外戰爭轉移內政問題。適有琉球國宮古島漂民五十四人在同治十年(1871年)於琅𤩝遭原住民殺害,日本打算以保護「國民」(當時琉球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質問生番為藉口出兵台灣。

 

李仙得以處理羅妹號的經驗指出,中國政教不及「番地」,日本可用「番地無主論」作為出兵台灣的大義。李仙得提供台灣的地圖與照片,並說只需兩千兵力便可輕易佔領台灣。副島聞言大感興奮,外務省遂在當年十一月以准二等官聘任李仙得為顧問。李仙得並為日本規劃詳細的出兵、殖民計畫。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政府成立台灣蕃地事務局,任命西鄉從道為事務局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打台灣琅𤩝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稱為「臺灣出兵」(中方稱牡丹社事件)。

 

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中為日本擬定外交策略以蒙蔽國際視聽,並幫日本僱用外籍軍人、承租船艦、購買軍火。其目的在於日本佔領台灣後,美國人可獨佔貿易利益,甚至擁有實際的殖民權。

 

 

中國方面得知李仙得在此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欲做釜底抽薪之計。李鴻章上總理衙門「論日本圖攻台灣」一函中便指出,日本依賴美國人,促美撤回人員船隻,即能迫使日本罷兵。於是清廷向美國提出抗議。九月十二日,李仙得前往廈門與清廷談判時,遭到美國水兵逮捕。同年十一月日軍撤離臺灣,美方遂以李仙得未帶兵為由予以釋放。189991日因腦中風(Apoplexy)逝於大韓帝國漢城。

 

IMG_89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