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px-清_佚名_《清仁宗嘉庆皇帝朝服像》   

 

台灣民間有「嘉慶君遊台灣」的故事流傳,也當作戲劇的題材多次上演,迄今仍有許多穿鑿附會的說法,包括竹山番薯、麻豆文旦、王得祿護駕等等,但均非史實。清朝皇子奉命辦差外出,都需奉旨行事,檔案也必須記載,嘉慶帝一生不曾到過台灣,很多史學家猜測,應該是把「福康安」當成嘉慶君編寫而成的一本虛構小說

 

清朝雖經康熙平定全國,雍正改革開放,造就清朝一片榮景,傳到乾隆即位,稅收增加國庫充盈,到乾隆中葉可稱是「康雍乾盛世」,但很多人認為雍正得位不正,且對自己兄弟刻薄,加上乾隆刻意稱「以祖為師」,一些馬屁精將此一時期稱為「康乾盛世」,而省略掉雍正的功績。若非雍正:「整頓吏治、催討虧欠、實施攤丁入畝、耗羨歸公、改土規流、平定西疆」為乾隆打下深厚基礎,乾隆哪能當太平天子,並師法康熙六下江南,但加上到處風流留情而被稱之為「風流天子」?今上雖非「風流天子」,但眼看「台灣累積60年的國力」在這幾年正快速下降中,能不改變行事作風乎?

 

乾隆中葉官吏開始奢靡,貪聲四起,並為乾隆下江南花費巨額經費全力奉承,結果所花銀兩均向百姓攤派得來,並從中加成中飽私囊,弄得江南官府庫銀虧空虛,民怨四起,清朝國力開始走下坡,所以乾隆晚年自認:「六次南巡是朕這一輩子最大的錯誤。」觀今上做為,應該熟悉這一段歷史,所以到目前為止學雍正的「爭奪上位」、「清算政敵」,學乾隆的「Long Stay」,都學得有板有眼,連台灣官吏的拍馬貪污,簡直就是當時的翻版,但康、雍的「謀國治國」,不知什麼時候要開始實施,很令人期待。

 

嘉慶皇帝初名愛新覺羅永琰,是乾隆第十五子,即帝位後為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顒琰,年號嘉慶。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辛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第二年傳位為於他,為嘉慶元年,但乾隆仍以太上皇名義掌朝;雖最終乾隆帝禪位永琰,但嘉慶最初四年至乾隆去世,嘉慶只是一個魁儡,開始親政時已39。接下乾隆留下來的爛攤子後,嘉慶知道乾隆下江南不僅擾民且浪費,所以他下旨廢除「南巡」今上可能想學乾隆晚年讓位後繼續當太上皇,或是認為唯有「共產黨」的「以黨領政」才能讓台灣人民安居樂業,所以違背競選總的承諾,積極爭取黨主席位置。但以近5年來的台灣,好像學雍正的整頓吏治、稅負公平、改善經濟環境、增加人民收入才是剩下任期的當前要務;且一個民主政治成熟的國家,是不容許「太上皇」及「以黨領政」的現象存在。

 

嘉慶帝任期內顯著政績不多,比較值得一提的乃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政府歲入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十五年歲入半額而強。所以當時流傳一句順口溜:和珅倒,嘉慶飽

 

嘉慶帝對貪污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梁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制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今之台灣高官,雖不敢明目張膽搞「嬌妻美妾」,但「封衣美食」、「貪污腐敗」幾乎是「遍地開花」到處都有,今上應該祭出「鐵腕」,革除一些「尸位餐素」的特任官」,及將黑白掛勾的民意代表」、貪腐的中下級官員」一網打盡,才能提高民調的「施政滿意度」。

 

嘉慶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個性循規蹈矩雖然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從此清朝進入了嘉道中衰。他曾在《勤政愛民論》寫道:「勤政本來是為了愛民。有實心而後才有實政,有實政才能給百姓以實惠。內外大臣應該在勤政的同時,實心實意的為百姓辦事才是今上如果能摒棄嘉慶的缺點,做到:「遠小人,親君子」,勤政圖治,剛毅果斷,相信還剩2年多的任期,台灣一定能讓國際社會「耳目一新」,而不會被國際媒體批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